top of page

blank plan

+ & = *⌘ ⌃? ⌅% @ # ! , ⌥。+ & = *⌘ ⌃? ⌅% @ # ! , ⌥。

blank plan

+ & = *⌘ ⌃? ⌅% @ # ! , ⌥。+ & = *⌘ ⌃? ⌅% @ # ! , ⌥。

blank plan

嘉義東門派出所

  • 作家相片: 計畫 留白
    計畫 留白
  • 2024年4月27日
  • 讀畢需時 4 分鐘

舊城新生的文化有機體:匯流城市記憶的藝文廊帶


留白計畫進駐百年老屋「嘉義警察署東門町警察官吏派出所」,與嘉義市政府攜手推出地方品牌「東門町1923」,以設計導入連結地方文化歷史、特色元素、物產、觀光景點,發展「地方限定」產品與體驗服務,提高產品知名度與附加價值,擴大國內及國際市場之連結。透過轉翻後的體驗內容加值地方價值、創造文化永續、地方永續,使場域成為全⺠參與、新舊融合的歷史現場。


留白計畫將園區三棟建築以脈絡梳理做不同任務的策展規劃,以「東門町1923」品牌打開舊城的時光,再以「時代氛圍」、「現地共時」、「內容轉譯」三大重點打造場館,定位在 1920 年代,以林臥雲的視角,透過展覽與互動,更深入了解嘉義的文化故事,貫穿歷史場景,打破年代與生活時差,融合文學與藝術展演、傳統與現代的思想、職人與藝術家的發聲,將多元型態體驗劇場化,成為大眾理解藝術、創作對話、交流哲思、娛樂休憩的場域,為城市發酵一座文化有機體,體現出小城品牌的獨特文化標誌。


以文學為核心,東門派出所轉型為文化基地,成為一藝術與創作發生的現場,為東市場、西市場、共和路設攤區以及老醫館等周遭街廓,帶來多元創新的城市生命力。以地方創生帶動人才及產業進駐,串連火車站前願景館、新二通與興中派出所,讓場域永續、產業活化,為嘉義在地不斷注入能量,擾動新的發生。


東門町1923展現出一全新型態的文化基地,融合文學與藝術展演、傳統與現代的思想、職人與藝術家的發聲、多元型態的體驗,成為大眾理解藝術、創作對話、交流哲思、娛樂休憩的場域,深入感受屬於嘉義的藝文韻味。


行動策略——歷史 × 文學 × 藝術,打造地方新文化地標


「東門町 1923」由嘉義市政府文化局與留白計畫聯手策劃,將百年歷史建築東門派出所轉型為融合文學、音樂、藝術的沉浸式文化場域,透過現代策展語彙,轉化為可親身體驗的文化敘事,讓歷史不僅被保存,更能被「感受」、「參與」與「再創造」。


作為過去東門町商業經濟核心,該場域承載著日治時期的政治、經濟、社會記憶,本案透過智能互動機台、數位展演等策展手法,使空間本身成為歷史敘事的一部分,並重新連結城市的文化紋理,創造「舊城創新生」的當代表達。


策略核心1|文化 IP 鑄造 × 城市品牌升級


核心策展概念圍繞著「嘉義文學與地景記憶」,並透過《嘉義地理歌》藝術裝置,使歷史文本成為迎接旅人的文化標誌,讓參訪者透過詩意的方式展開城市探索。計畫不僅復興歷史地景,更透過策展、品牌行銷與伴手禮開發,塑造「東門町 1923」作為嘉義文化新品牌,提升城市的文化辨識度與旅遊價值。


策略核心2|多維策展驅動商業模式


透過「展覽 × 互動體驗 × 文創經濟*模式,深化文化價值轉譯,吸引廣泛客群:


  • 展覽與裝置藝術:策劃大型藝術裝置,如《嘉義地理歌》,透過視覺與空間體驗強化場域精神。

  • 藝文活動與社群參與:舉辦新書分享會、詩作對談、日式花藝、Silent Disco等,重現 1920 年代嘉義的文化氛圍,創造高參與度的社群活動。

  • 在地合作 × 伴手禮開發:與嘉義特色品牌合作推出專屬伴手禮,將文化轉化為具商業價值的產品,促進區域經濟活絡。


策略核心3|城市文化地景 × 藝術共創,打造長效藝文平台


以東門派出所文化基地為核心,串連區域內的藝文場館與計畫,以文史記憶與生命經驗編織,打造融合傳統與當代、多元共生的文化地景,深化嘉義作為台灣重要文學與藝術城市的定位,促進長期的文化與經濟價值共榮。


計畫定位「東門町 1923」不僅是一座文化基地,更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品牌與城市名片,透過歷史活化、沉浸式體驗、品牌策略與藝文經濟的結合,使嘉義的歷史記憶在當代重新發聲,推動城市文化與商業價值的長效發展。以嘉義豐厚的文化底蘊與創新策展能量,吸引青年創業者、藝術家與文化經營者於場域創作與發聲,建立一個「文化 × 生活 × 商業」共融的產業生態系。


亮點數字


開幕期間拜訪人次 5000+

媒體與影響力人物報導分享 100+


媒體報導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