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blank plan

+ & = *⌘ ⌃? ⌅% @ # ! , ⌥。+ & = *⌘ ⌃? ⌅% @ # ! , ⌥。

blank plan

+ & = *⌘ ⌃? ⌅% @ # ! , ⌥。+ & = *⌘ ⌃? ⌅% @ # ! , ⌥。

blank plan

林臥雲文學紀念展《臥雲吟草》

  • 作家相片: 計畫 留白
    計畫 留白
  • 2024年4月27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歷史場景AR體驗——走進桃城百年文學


留白計畫經營之「東門町1923」以設計導入連結地方,開幕首展「林臥雲文學紀念展《臥雲吟草》」以日治時代的古典文學詩社為主軸、嘉義儒醫林臥雲之詩書作品為核心,嘉義首位臺籍⻄醫的林臥雲生平橫跨清代、日治至⺠國,擅長詩書畫、善繪竹松、習⻄醫、好蘭藝、圍棋,著有《臥雲吟草初集》、《臥雲吟草續集》。


林臥雲為日治時期嘉義地區古典詩人重要代表,與張李德和、賴雨若等人齊名,留下當時社會和歷史的珍貴記憶,目前嘉義城隍廟亦留有林臥雲於昭和 14 年(1939)撰寫「城隍廟改築碑記」,皆為後代研究臺灣史或嘉義史學的重要資產。


策展團隊留白計畫首次承接嘉義市計畫,團隊將首次進入東門派出所、推開門撲鼻而來的檜木香、建築的優美及時代氛圍保留下來,策展現場以最低限度進駐、低介入的手法保留空間原始迷人氣質,在策展設計與體驗規劃上,更承襲「時間的痕跡」、「時差的浪漫」維持展場根本。


展區列為「臥雲詩籤」、「桃城臥雲景」、「臥雲筆墨」、「雲端讀詩」四大區:「 臥雲詩籤 」揀選 36 首林臥雲作品,製作成中、英文版詩籤,詩籤內容為嘉義在地、節慶相關詩作,民眾可抽籤拿取對應詩籤,或是自由挑選取用,讓詩籤一起陪伴民眾回到日常生活;「 桃城臥雲 」以詩人生活空間認識嘉義,並挑選與嘉義古八景之詩作,呈現地理特質今昔樣貌,並以 AR 互動解讀詩意。


計畫策略——歷史場景活化,升級地域品牌


本案透過場域再生與跨域策展,將百年歷史建築——嘉義東門派出所轉化為承載地方文化記憶的詩意場館,以詩人林臥雲為核心敘事,透過詩籤互動、AR 讀詩、多媒體敘事等深度體驗,建立當代民眾與歷史文化的連結。


策略核心1|歷史資產活化 × 城市文化擾動


不僅修復歷史場域,更以「時代氛圍」「現地共時」「內容轉譯」三大策展策略,使建築不只是靜態保存,而是透過策展與數位科技,使其成為具有當代影響力的文化地標,推動地方文化的當代轉譯與再生。


策略核心2|沉浸式敘事 × 體驗經濟升級


以1920 年代嘉義為時空背景,透過詩作、書法典藏、多媒體敘事,打造具有沉浸式劇場效果的場館體驗,打破時代隔閡,使參觀者透過互動科技與藝術展演,進入林臥雲的時代視角,重新理解嘉義文化的深層意涵。將靜態文化內容轉譯為可被體驗、互動、分享的動態場景,提升文化場館的商業價值與可及性。


策略核心3|文學 × 跨領域策展,創造多元產業價值鏈


透過「文學 × 展演」的策展手法,讓傳統詩作不再只是紙面上的藝術,而是透過職人共創、藝術跨界、數位沉浸體驗,轉化為大眾可親近的文化內容,吸引不同客群,拓展文學的商業價值。同時連動場域,結合地方選書、選品、場域產品打造一站式的文化消費場域,帶動地方經濟發展,創造長尾效應。


專案以文化策展驅動商業模式,打造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地標,透過場域活化、沉浸式策展、跨領域合作與文學 IP 轉化,本案不僅復甦歷史建築,更打造一個兼具文化深度、商業潛力與地方影響力的藝文場域,使嘉義成為連結過去與未來的文化創新場景,讓文學、藝術、旅遊與消費緊密結合,推動城市文化品牌升級。


亮點數字


造訪人次 400,000+


策展團隊


指導單位|嘉義市政府

主辦單位|嘉義市政府文化局

執行單位|留白計畫 blank plan

學術顧問|林燊祿/林榮燁

內容團隊|留白計畫 blank  plan

專案統籌|鄭伊雯/李姿穎

專案執行|游昕嬡

策展企劃|鄭伊雯/游昕嬡/李姿穎

視覺統籌|陳薇

視覺設計|陳薇/邱莉玲

裝置設計|陳薇/邱莉玲

插畫家|人青草紅 吳倩葒

數位規劃|陳薇/魏安澤

數位創作|自思創造

英文翻譯|謝宜庭

特別感謝|比劃比畫太保美術館

展覽內容:部分引用自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出版,林燊祿、林榮燁、李建華合著之 《林臥雲的詩書風情》/部分引用自國家文化記憶庫

圖片提供|嘉義市文化局、林榮燁


媒體資料


bottom of page